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我們生活在這美妙的自然之中,享受著它帶給我們的獨特的美的體驗。五岳之雄偉,長江黃河之浩蕩,蓬萊之飄渺,天地之深邃,此皆“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無一不震撼我們的心靈。
然而,在這些美的背后,卻存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現實。人們為了開發旅游,甚至不惜將原有的生態條件破壞,卻僅僅是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自然被人們所破壞。曾經那些美如畫的勝景也在接二連三地消失,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態度變得越來越輕視,亂砍亂伐、肆意捕殺、圍湖造田等行為無一不對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最后一頭水白犀蘇丹的去世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不斷警告著人們自身的行為所帶來的惡果。面對千瘡百孔的自然,我們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彌補我們犯下的過錯,其中最根本的便是要從態度上進行轉變。
那我們應該持什么態度呢?答案很簡單,一曰敬,一曰畏。
所謂敬,即對自然保有一顆敬重之心。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上,正是大自然孕育了我們,賜予了我們無與倫比的家園。我們自是應該心存感激之情,以一顆敬重之心去對待自然,保護關愛自然。
懷敬重之心,應該熱愛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熱愛;“參差披拂,蒙絡搖綴”這是柳宗元的熱愛;“高峰入云,清澈見底”這是謝靈運的熱愛……只有當我們足夠熱愛之時,我們才能用心去感悟,去領會,去敬重這美好的世間。
懷敬重之心,應體悟自然。自然猶如一幅壯麗的詩篇,字里行間透露著的是底蘊,是內涵。這就需要我們沉浸其中,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或許你會體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綠色作文網www.ship-worldwide.com明又一村”的喜悅。抑或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的凄涼。又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滄桑。當我們更深地了解它時,我們便會為它的美深深折服。
懷敬重之心,應善待自然。過去人們的種種不友好行為已造成了極大的惡果。正所謂“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我們絕不能忘記血的教訓,而應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微力去善待自然。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和柴靜的《穹頂之下》也正是呼吁人們善待自然。當我們學會善待自然時,世界自然會變得更加美好。
所謂畏,即對自然存有畏懼之情。
自然所具有的力量遠超我們的想象。我們永遠都會不知道發怒的自然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災難。恐龍的滅絕和古代文明的消逝便是最好的例證。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破壞,都是在為大自然蓄積怒氣,倘若真要到了滿槽釋放的那一天,那種后果遠非我們所能承擔。
荀子曾云:“制天命而用之。”這種觀點現在看來顯然存在不合理性,人類并不是地球的主宰者,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便如蜉蝣般渺小。臺風瑪麗亞和山竹的登陸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兇悍勢不可擋的臺風面前,人類也只有逃離的份兒。
人類總是在取得一點成就后便沾沾自喜膨脹自大。總妄想改造自然,戰勝自然,卻不知這本身就是差距懸殊的較量。看似無畏,說白了便是無知。倘若我們對自然多一點畏懼之情,我們也許會走得更穩更遠,畢竟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許多。
自然應當是我們相互依存的朋友,而不應是隨取隨用的工具。它帶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財富,卻不求一絲回報。而我們人類卻大肆攫取,不計后果,這確實令人心寒。
也許當我們懷著敬畏去對待自然之時,我們會發現,前方更美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