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需要理性的認知
雷心鈺
一件事的利弊關系與事件本身并無太大干系,重要的是執行者的態度與方法。崇拜偶像,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鑒賞美和追求美好事物的能力與權力,但在追求的過程當中,需要秉持理性,冷靜的認知,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拒絕盲從。
偶像崇拜是人們對美好事物進行追求的一種行為,但過度、盲目地追求會使人愚昧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近年來,日韓兩國文學藝術進入我國文化市場,一些中學生競相模仿日韓明星的發型、服飾,反觀之浙江一女孩因自己的偶像曾說自己的遺憾是未能考上北大,于是女孩兒便不懈努力,最終考入北京大學。這就是偶像崇拜的力量,它可以使你在沒有理性時套牢你,使你迷失自我;但也可以讓你在不懈追求中,超越自我,提升自己。
由此觀之,理性的崇拜有利于我們端正自己的價值觀,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教授我們處事的態度。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的總決賽現場,來自杭州的外賣小哥雷海為戰勝北大博士彭敏,獲得總冠軍。雷海為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七歲起讀詩,喜歡文學的韻律感,心中的偶像也是那些不羈的詩人,現已在外漂泊十七年,盡管物質生活并不如意,但在他看來,詩詞給了他最需要的精神家園,詩人給了他最喜歡的為人處事的態度,這些,足矣。
偶像給了他從容面對挑戰,坦然面對挫折的勇氣,這種理性的崇拜讓他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少一些盲從是理性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十二歲的男孩因盲目打賞主播,而刷走父親的血汗錢。對于從眾,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們要拒絕盲目從眾,必須明察對錯,從而做出正確選擇。文天祥忠心為國,在好友叛國投敵之際他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為國家甘灑一腔熱血,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名言。只有拒絕盲從,堅守自我,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林洛伊德曾說:“理智的聲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讓人所見之前絕不會停歇。”,面對雜蕪的世界,作為青少年,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少一些盲從,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沖動,多一些冷靜。
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大家好,關于“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的討論,我方的觀點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談及偶像,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在聚光燈下閃閃發光,才藝俱佳,聲臺行表集于一體的藝人,或是在熒幕上喜形哀色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演員,他們的確是偶像,但傳統意義上的偶像不僅僅囿于此。
“偶像”一詞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是指為人模仿的對象,對象是種,為人模仿是屬差,它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物,人造物和思想物。“崇拜”的釋義則為個體對本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的高度的尊重,欽佩與信任。簡單來說,“偶像崇拜”代表著人們對于一種精神寄托物的情感表達,從定義來看,它本就是積極且向上的。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夸父逐日”便是一種人對自然物的崇拜,崇拜太陽的光和熱,所以追逐,所以想要征服,其中過程是篳路藍縷的,是頭破血流的,是險象叢生的,但這種激勵著我們為真知摒棄界別的成見,逃脫世俗與傳統,探求未知世界,啟發我們仰望星空,探月登月,開“天眼”,去聽地球以外的聲音,觀黑洞之廣闊浩瀚;腳踏實地,發掘地球內里,尋找物質關系。
《史記》中“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賦圣”司馬相如崇拜舌戰群儒的藺相如,為將其為人做事刻進骨子里,更改姓名以昭其志;“詩圣”杜甫崇拜青蓮居士的才高八斗,為其寫詩,據考證的便有十五首,勾筆寫下“飄然思不群”,在本身清明周至的理性下更融入了李白浪漫的感性;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曾國藩,“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崇拜曾國藩,終身拜讀不輟,“足為吾人之師資”,因為崇拜,毛蔣兩人也將曾國藩的治國理念貫通進了他們的思想且得以實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則其長而化為己有,修內里,方能卓爾不群。
常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對思想物的崇拜的益處也是不容忽視的,豐收年節拜土地公公,中秋節吃月餅紀念嫦娥,中元節拜鬼神,因為有敬畏之心,行事更加謹慎,凡事都講規矩二字,不僅如此,神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精神慰藉。
由此觀之,人于自然的崇拜能激發探索;人于人的崇拜能使內里更加豐滿;人于神明的崇拜能給與一定的精神慰藉。
對方辯友提到盲目崇拜而導致的一些不好的例子,這是缺乏理性的表現,“理性獨自掌權,是一種局限的力量,熱情不加束縛,則是自我焚燒的火焰”,偶像崇拜的弊端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們本身,理性且熱情,即可收益終生,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不會有缺陷。”魚有刺難道我們就不吃魚了嗎?這是一個道理。
總而言之,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支持適度追星,反對盲目追星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偶像崇拜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此正方與反方都已就利弊關系進行了精彩的陳詞。而我對雙方觀點進行了適當總結——支持適度追星,反對盲目追星。
法捷列夫曾說:“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而被青年所崇拜的偶像,無疑是最好的范例。據報道,眾多明星曾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當天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這就是最好的范例。一方面有益于培養青少年愛國之情,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和平的重要與寶貴。像這樣偶像發出正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這也是對青少年教育極好的典范。在2017年,國內數家公司推出了十余位虛擬偶像,獲得了大量青少年的青睞與認可。虛擬偶像可以根據人的主觀需求而使其表現出相應行為,并說出相應語言,一方面易于管理,另一方面,也易使青少年為其正面語言行為所激勵,形成良好的范例,也是投資者的不錯選擇。所以,青少年適度追星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只要適度,偶像崇拜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追星有益的前提是“適度”若過度甚至盲目追星,就必須反對。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的“盲目地聽從,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們的頭腦只是別人的跑馬場。”誠如,若盲目地聽從,盲目地相信偶像的人,暫不認定其為蠢物,但一定是不能明辨是非的人。要知道,偶像再光輝亮麗,他也是人。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若盲目地聽從,盲目地模仿,當然不可取。就像房祖名、柯震東吸毒,盧本偉開掛,這也值得模仿嗎?就像近些年來形成的“日韓潮流”,許多中學生競相模仿日韓明星發型服飾,這雖不是日韓明星的錯,但這種盲目模仿行為,也實在不可取。更有甚者,竟將父親打工賣面條掙得的三萬元打賞主播——這是何等的狂熱與盲目!所以,青少年對偶像的崇拜,如果過度甚至盲目,不僅不利于使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使其失去理智,應當堅決反對。
所以,對于追星者而言,應把控好尺度,切勿盲目,明星再光輝也是別人,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對于不追星者而言,也不應對追星行為作出反對或抵制,更不應對其嘲笑甚至諷刺。對于明星而言,應意識到自己是千千萬萬青少年崇拜的對象,而為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多向外發出正能量。
總而言之,偶像崇拜是一把雙刃劍,須把控好尺度,使其發揮出好的一面,也別忘記避免其不好的一面,別讓它傷及自身。
榜樣的力量不可想象
李胤霖
大家好,我是正方辯手。自改革開放以來,偶像和追星就十分普遍,大家耳熟能詳的明顯有鄧麗君,張國榮,劉德華……其實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類,在人類歷史上從不缺少偶像,從西方的佐羅、羅賓漢到東方的岳飛、孫悟空。偶像是社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投影,因此,我認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偶像可以讓我們明確前進的方向,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法杰耶夫曾說:“年輕的思想越是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越會發出強烈的光輝。”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位成績堪憂的同學十分欣賞某位明星,這個明星不久前考上了某所名牌大學,于是這位同學便懷有一個信念,一年之后他要去他的那個城市,于是他發憤圖強,終于在一年之后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由此觀之,偶像的意義在于激勵人心,催人奮進。
偶像代表著時代的潮流,是時代精神的濃縮。抗日戰爭時期大家的偶像莫過于張學良、彭德懷這些先驅;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成了人們心中常駐的榜樣;從雷鋒、黃繼光到鄧稼先、錢學森,再到如今深藏功名的時代楷模張富清,他們都代表了一代人的踏實隱忍,無私奉獻的特點。有什么樣的社會風尚,就有與之對應的榜樣,偶像可以帶動社會進步,傳播先進思想。
偶像可以支持經濟增長,傳播優秀文化。2017年,國內多家公司推出了11位虛擬偶像,其中虛擬偶像洛天依已經盈利,同時他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的認可。即使是虛擬人物,他的人氣依然很高,明星對文化的傳播可見一斑。冷戰時期,歐盟為了拖垮蘇聯體系,采用了文化入侵的戰略,利用電影、書籍等向蘇聯輸出文化資本。其中有無數的美國旅行爭相訪問蘇聯,在強大外來文化的入侵下,本就被蘇聯政府壓制的脆弱不堪的蘇聯文化,迅速被淹沒,其結果也是非常明顯的。
就像西方諺語所說的“凡事都有兩面性”。偶像崇拜也有弊端,青少年控制力較差,缺乏冷靜的思維,在追星時常常缺乏理智,盲目崇拜,導致誤入歧途。一位12歲的少年為了給主播打賞,半個月花去家里的大量積蓄;隨著韓流進入中國,一些青少年盲目模仿韓國明星的服裝發飾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明星和偶像有責任傳播正能量,媒體也要加大宣傳偶像明星積極的一面,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
盡管偶像崇拜還存在一些問題,偶像和明星依然是有很大積極重作用的,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偶像崇拜,便可受益良多,因此,我方認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積極看待偶像
袁筠貽
評委老師好,對方辯友好,我代表正方在此進行一辯發言。法捷耶夫言:“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誠如此言,在過去起到范例的是儒學宗教,在如今新時代充當著“范例”角色的便是偶像。然而在管理尚不嚴謹的娛樂界,因偶像崇拜爆出了種種怪像:沉迷快手,拿家人血汗錢揮霍為主播打賞,胡亂盲目跟風日韓流者——這些負面報道時常影響著大家對偶像崇拜的態度。
那么,偶像崇拜究竟值得推崇嗎?我的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現今的偶像活躍在各大文化領域,影視,音樂尤為集中。在裹挾著大量資本的娛樂圈。身有一技之長者很容易成為被崇拜的偶像。有人關注即有生命力,這個產業才有繼續發展的動力,才能形成閉環性競爭。優秀者脫穎而出,受到相應的粉絲的喜愛與回饋,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生態圈,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娛樂產業以及時代性文化的發展。
想必很多人在國家公祭日都或多或少在各大媒體平臺看到了來自各方偶像撰文對逝者的默哀,誠如此,偶像可以以其個人影響力傳遞家國情懷與民族情操。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八一建軍各類典禮總缺不了偶像們的節目或獻詞。《見字如晤》節目中有言:“在一個喧囂的時代想讓別人聽見你,你自己要先大聲地去喊。”借助偶像的話語力量朝廣大青年人發聲,無異于最優秀的家國教育方式。
由偶像對青年人乃至公眾的強大影響力,可推知偶像崇拜在給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個人的提升。新生一代里,劉昊然會一再堅持粉絲們應認真讀書,在工作日里不要耽誤學業前來接機;中生一代里
朱一龍先生會撰寫長長的文章闡述自己對身旁之事之人的感悟與勸誡,粉絲亦以積極地學習并回復誠摯的感悟回應。將偶像崇拜化為:“想與那個人一樣優秀”的動力,去將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大抵是偶像崇拜的最大正面影響。
每個時代之文化生態必有其存在之理,現在潮流或許便是日后之經典,脫離時代背景去評論偶像崇拜必然不可取。于社會,營造健康輿論導向與價值審美;于偶像,謹防偶像失格并提升自我修養,慎行審言發揮榜樣作用;于個人,理性律己,并追隨自己心尖上的那個人朝未來踏足前行。務必追隨你的星辰,直至你業已成為星辰。
理智追星,盡顯其益
張晶
主持人好,反方辯手好!當今社會,“偶像崇拜”已經成為了頻繁出現的熱門話題,而又如法捷耶夫所言:“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因此,我方認為:理智的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于個人,理智的偶像崇拜,能夠使身心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以放松。在觀看偶像的各種作品,舒緩心情,慰藉心靈的同時,也可以陶冶情操,勞逸結合以更好的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甚至,在你遭受挫折,萬念俱灰之際,你也有一個心靈的歸宿。著名組合S。H。E就曾善意開導過患重度抑郁癥的粉絲,最終成功帶她走出來陰霾。
于目標,理智的偶像崇拜,能為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煥發起奮發向上的活力。一次理智的追星,不僅僅只是為了追求偶像的顏,更是為了追求他們的才華。把他們當作榜樣,在實現人生目標的路上不斷激勵自己。如果說,目標是一朵方興未艾的花蕊,那么一個好榜樣則可以成為助其散發美麗清香的泉水,正如易烊千璽作為優秀青年代表赴聯合國發表演講,他鼓舞了無數青少年努力拼搏,承擔青年一輩的責任;正如周杰倫從小刻苦訓練,才成就了如今“音樂才子”稱號的事例,他給了無數音樂夢追求者學習路上的光,告訴他們:前方的路,再難走,也要堅持下去……
于文化,理智的偶像崇拜,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從《朗讀者》打頭陣,到《見字如面》的大眾化,再到《經典詠傳唱》的熱門,“文化與流量”并存的局面如火如荼地出現著。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看者,也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開闊人們的視野,甚至讓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走向世界各地。而虛擬偶像的出現,也反映出了偶像崇拜對相關科技產業的帶動與促進,更能激發創新活力。
于社會氛圍,理智的偶像崇拜,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氛圍,傳遞正能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許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香港暴動事件發生后,大家一致譴責港獨廢青暴徒;邁克杰克遜多次呼吁關注非洲貧窮問題,并成立多個基金會;古天樂默默無私捐獻希望學校上百所,免費資助貧困孩子上學……明星通過網絡力量,會比平常人傳播正能量更事半功倍。
由此觀之,于個人,于目標,于文化,于社會氛圍而言,理智的偶像崇拜利遠大于弊。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