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邊,我曾看到長輩亂扔垃圾,提出了批評。一旁的父母卻認為,這沒多大事,況長幼有序,我應遵守禮節。
我這樣仗義執言,并非顯示教養的優越感。一切簡單。這樣的自私,畢竟不堪入目。我其實清楚那種微妙的變化,那位長輩對我的批評并不上心,只是認為駁了面子。其實,這位長輩內心應是清楚的,不亂扔,即是對環衛工的勞動的一種善意。
我不知該做些什么來改變這樣的現狀。但我清楚,我完成了一次抗爭,一次與人性的抗爭。
在這個塵世里,總有那么一些人掙扎著向上攀爬,或與體制斗爭,或與世俗抗衡。馬爾克斯將自己鎖在房中,用寫書對抗世界,老舍先生為捍衛自己內心的潔凈,在一泓湖水里走到生命的終點。他們都在抗爭。他們執拗,恪守內心的自我,不向世俗妥協。他們具備改變不合理之物的能力。
茅盾先生曾言:“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怯弱者的解嘲。”是選擇沉淪于痛苦,還是選擇掙扎著去改變現狀?抗爭雖不是必然的辦法,卻是解決問綠色作文網www.ship-worldwide.com題的重要途徑。
我們的先賢,不斷地在證實著抗爭的意義。他們的方式多種多樣。譬如蘇格拉底看似妥協,接受了荒謬的罪名,實質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無知群眾表達嘲諷;阮籍不在母親葬禮上掉一滴眼淚,抵抗住所有基于道德的謾罵,守護自己最真實的孝心;濟慈逃入幻境,傳達對所處時代的一腔孤憤;八大山人裝瘋賣傻對抗世俗,荒誕的外表下藏著他一顆渴望自由與真實的內心。他們都沒有選擇茍且和順從,他們或溫和或偏激,只為守護住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抗爭也意味著會有沖突,也可能使人受到傷害。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抗爭。比如我照例撿起長輩亂扔的垃圾,或者在大家都亂穿馬路時仍堅持走人行道。也許無人留意,但時間久了一定會有人理解。
猶記得《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人曾問斯特里克蘭德:“所有人都討厭你,鄙視你。這對你一點兒也無所謂嗎?”
“無所謂。”
當一些事物的走向發生偏差,我不選擇茍且。我堅定地與之博弈。這是我要選修的一門課程。